2020

2020-12-31 评论(15) 分类:生活

2020是很特殊的年份,世界发生很多大事,感觉过得很快,又感觉过得很慢,每年都会发生很多不好的事和好的事,看自己更在意和看重哪部分。

工作

今年上半年工作上拿到不错的成绩,年中去晋升答辩,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前一晚通宵改PPT,大雨的日子,六七点回家还被车栏撞到流血,睡了半个钟匆忙跑去答辩,喝了几瓶红牛咖啡头脑都不是很清醒,顺利讲完回答完问题,然而并没有通过,确实很难。

年末从蚂蚁转岗到lazada,结束三年半蚂蚁的历程,也结束了一年多以来北上广深杭多地跑的处境,今年飞机坐了36次,因为疫情算起来只比去年多几次,但总感觉多了很多,好几次延误凌晨两三点才到家,也经常早上五点出发赶飞机,有点累,对比下现在广深跑简直跟同城没什么区别。刚到新环境,目前状态不错,尽力做好事情,务实解决问题,不着急,就是英语口语这个问题没解决。

蚂蚁上市这历史的一粒尘落头上,作为其中一小员无力影响事情本身,能做是调整心态,做好自己的事,以及相信公司本身的价值。舆论上势头往哪处走,内容就会投其所好地往哪处生产,追涨杀跌是群众普遍行为规律,谁都能上来说两句,看起来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基本事实都不顾,跟那些养生排毒文章一个性质。巧合的是,2010年11月3日腾讯发表3Q大战“艰难的决定”声明,2020年11月3日,蚂蚁暂缓上市,十年过去。

物质

用心感受一些美好的物质,对提升幸福感很有帮助。

特别喜欢今年的 iPhone 12 pro 的工业设计,用了半个多月每次用还是很有愉悦感,上次有这种感觉的手机是9年前的 iPhone 4s,可能我更偏向喜欢这种规规整整很有秩序感的设计,美轮美奂,爱不释手,全平的屏幕,玻璃跟金属直接衔接感觉很完美,如果摄像头处是平的就更完美了。今年iPhone 买的就是外形工业设计和拍照的提升,5g/A14什么的基本无感,iPhone已经性能过剩,软件没有把提升的性能吃完,就算是三年前的iPhone X用起来速度也是没什么问题。智能手机诞生13年,还没有看到下一代突破的曙光。

今年换了辆车,起初到处试驾一些bba传统车型,感觉跟我的雷凌没什么区别,后面试特斯拉model3,真是有种震撼的感觉,我这个不懂车的理工男太容易被这种产品吸引了,极简(大部分人觉得是粗糙)的内饰,没有一大批乱七八糟的按钮,现代的车机系统,给我第一感受这跟之前试驾的车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冲击比较大,我不知道传统车厂会不会成为诺基亚,但当时确实有类似手机功能机和iPhone 对比的感觉。只是model3这种自己开着爽坐车的人不舒服的体验,不适合我这二胎家庭的需求,所以并没有买model3,而modelX又过于高价,觉得远不值那个价钱,最后买了特别符合我这个实用主义奶爸定位的理想ONE,这车除了外形个人不喜欢,其他表现都很好,车机系统的体验感觉是所有车里最好的,比较满意。

今年开始似乎酒成了我一大爱好,开始品尝各种威士忌,买了各种酒摆柜子上,看着就舒服,有种手办的感觉,喝着也爽,经常小酌。有时不同酒的小差别我也喝不懂,就是喜欢尝,目前喝起来感觉最好的是山崎,就是太贵了。酒吧里的鸡尾酒和氛围也是挚爱,同时我一直想知道酒吧里的冰块哪里有卖,透明无暇实心的冰块可以融化得很慢,自己冻不出来,也没地方买,酒吧的酒就贵在这冰块上了。

家庭

小男孩进入精力旺盛阶段,男孩跟女孩真是天生有巨大差别,大女儿一岁多时经常乖乖坐着玩玩具,小男孩一岁多基本坐不下来,满屋不停乱跑乱爬,举止粗鲁,摔了无数次,破皮流血都好几次,真是累坏人了,茁壮成长中。

大女儿有时特别暖心,有时特别任性,教育的问题长期困扰我们,家里每个人的教育方式理念难达成一致,加上大人自身一些脾气缺陷让孩子学了,经常会闹腾搞得不愉快,不知道怎么教。年末开始听一些育儿类书籍的讲书,正面管教、亲密关系、父母的语言、不吼不叫等等,讲的教育理念其实差不多,就是无条件爱孩子、倾听、说出情绪、正面肯定、理解、保持温柔、不计较、定规则底线、不评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我觉得听完是有些作用的,对小孩在努力变得更有耐心容忍度更高一些,有意识实践这些理念,只是小孩性格习惯形成后,并不是一两招一朝一夕就能轻易改变的,任重道远,知行合一不容易,努力做好父亲的角色吧。

今年小孩学钢琴,我也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跟她一起学了,羡慕会弹琴的人,不需要达到多好的水平,只需要有时能玩玩抒发情绪减缓压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抒发和感受情感的介质,少了这些能力,人生会少了一些乐趣。

今年的疫情改变世界,作为普通人被改变的并不是很多,疫情导致年初在老家一家老少十几个人一起待了一个月整,十分难得,这一个月估计我爸妈可开心了,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多好,几个小朋友也玩得high,离开时小孩哭得很厉害,以后估计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疫情导致全国的感冒大降,因为全年戴口罩,今年我完全没生过病,什么感冒咽喉发炎都没了,口罩的作用很大,只是戴口罩像给人类打了个补丁,只是个临时方案,期望科技能提供更好的方案。

个人

有段时间工作上有些迷失,加上一直多地跑,家庭矛盾等问题,状态很差,那时看脱口秀李雪琴的的专访,说到以前没事桌上的笔掉地上了,都能让自己情绪一下子掉下来,虽然还没那么夸张,但竟然感觉情况特别类似。经过几轮调整后现在好很多,年末这段时间基本恢复正常了。

有时候多看看或听听一些我觉得是“科学式鸡汤”的书对调整心态挺有帮助的,像 正念、被讨厌的勇气、活好 这些书,短期内可以注入一些理念,时刻提醒关注当下,意识上淡化处理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幸福快乐是种能力,如果不是天生具有的话,是应该花时间学学的。

另一个缓解方式是多跟不同的人聊天,了解广阔世界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过去几年好像被困在一个圈子里出不来,视野越来越局限在公司内,内心也狭小起来,一些问题在狭小的圈子/体系/空间里可能是致命焦虑的大问题,但在其他多元的世界里它可能不值一提,前提是脑子里有没有这个世界。

2021 期望能持续年末的状态,找好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做点事情赚点钱实现好自己的价值,多点感受身边美好的事物。

个性化UI在金融场景的探索和应用

2020-8-3 评论(5) 分类:技术文章

背景

随着各业务流量红利逐渐见顶,如何在有限的流量下,提升流量给用户带来的体验,对流量进行精细化运营,进而提升转化效率,成为各业务的重要课题。

蚂蚁数字金融线包含了 保险/理财/信用/借贷 等业务,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多样的金融资产/场景服务/权益/内容等多维度的产品去服务用户,而这些产品分发给用户时,决定曝转率的大体上以产品推荐是否精准,以及产品以什么样的UI表述方式进行展示决定。在产品推荐上,算法已经逐步覆盖,给业务带来很大的效果提升,在产品推荐算法优化到一定程度后,提升的投入产出比已经有限,我们开始在UI展示上探索,是否个性化智能化的展示能为业务带来提升。

探索

UI1

淘宝比较早地做了智能UI的尝试,在推荐出商品后,对于商品的UI展现方式进行千人千面个性化,商品列表有两列/三列/横排的布局方式,商品封面有 场景图/白底图/视频 等类型,商品本身有 标题/描述/评价/销量/属性/标签/活动/价格/快递/地区 等一系列字段标签,在列表上无法全部容纳,不同的人对不同的 布局密度/封面/字段标签 会有不一样的关注度,这里就有了智能化的空间,对这些属性进行自由组合千人千面推荐,取得不错的提升成果。

在数字金融线的业务,是否也可以这样做?数字金融线各业务的“货”并不是统一标准化的商品,主要由 金融资产/服务/权益/内容 构成。例如财富业务,金融资产(基金/定期等)在购买门槛高的情况下,会通过各种包装降低门槛,包括场景化包装成服务(工资理财/笔笔攒等),配合营销活动包装权益(体验金/财运金/黄金票等),包装资讯/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内容。同时这些包装后的“货”在不同场景有不同的UI展现形式,并不是标准化的,这些“货”也没有多种字段可以直接进行自由组合搭配,如何能做个性化千人千面?

问题

我们可以针对一个个场景设计多个模板样式去匹配不同的人,这也是之前在一些业务上进行过一些尝试的,但有几个问题:

  1. 无设计标准:设计什么不同的UI样式才可能有效,没有标准和指导,靠设计师个人经验。
  2. 样式生产效能:UI样式需要一定量级进行分人群匹配,设计工作量大。
  3. 算法匹配信息不足:算法难以识别不同UI样式间的差别,以 人<->样式ID 的方式匹配效果有限。
  4. 无沉淀不通用:不同的场景割裂,设计经验/算法经验/工程链路无法复用,无法沉淀用户偏好,各场景实现成本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探索了一套相对通用的个性化UI解决方案。

方案

语义标签体系

UI2

首先是根据过往数金各场景的设计经验,由设计团队主导抽象出一套UI语义标签体系,去描述一个UI样式里可能吸引用户点击的关键点。

这个标签体系分表现层和内容层两个层面:

  1. 表现层去描述UI长什么样,比如它的风格是实物还是扁平的,色彩是鲜艳的还是偏透明的,字体相对大小。
  2. 内容层表示这个UI展现有什么内在含义,比如它是突出权益的(红包/抽奖等),代表从众心理的(xx人正在购买),代表认知的(黄金图/人物图/降维描述/品牌权威描述)等等。

我们认为不同人对这里列出来的标签是会有不同偏好的,例如年轻持仓少的,可能用扁平图/从众/降维描述相对能打中,老年人可能对权益/实物图形/大按钮比较敏感。

这套标签期望能产生几个作用:

  1. 指导设计往什么方向进行差异化设计。
  2. 语义化描述UI,作为特征让算法更好地认识UI的外在和内在含义,多场景通用。
  3. 后期可以针对线上数据进行归因分析,语义化看出不同用户的UI偏好差异。

工程算法

标签体系的思路把UI的维度拆细了,为不同人原子化设计不同的元素,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打造了相应的工程和算法方案:

UI3

1.多样式生成

我们将UI原子化打散-自由组合。一个产品可以以各种方式包装后呈现给用户,主要包括描述产品的创意物料(文案/图片/动画),再配合不同的样式和版式(字号/背景/布局排版)组成,这些元素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例如一个单图文模块,我们可以参考标签体系设计10个文案,10个图片,2个排版样式,排列组合就可以生成200个UI样式包,作为丰富的可以匹配不同用户的素材。

2.UI偏好模型

我们将组合生成的UI样式包结合UI标签与用户属性进行匹配关联,以CTR为目标训练模型。训练中取三种数据:

  1. 用户属性,包括年龄性别等基础属性,以及像持仓情况、投资次数这样的业务属性
  2. 每个UI样式包所打的UI标签数据
  3. 每个UI样式包在线上随机投放的曝光点击数据

经过特征工程处理,组成训练集去训练出DNN模型,在线上部署使用,输入是 用户属性 + (UI样式包对应的)UI标签 列表,输出是每个UI包的点击概率排序。

3.工程链路打通

从样式配置,到数据组装,到召回排序,到最后前端渲染,对接各个平台串联整个链路,在各场景实现千人千面UI推荐能力。

落地效果

当前个性化UI在数金多个场景落地,不同场景有不同的提升效果,按流量平均下来CTR(曝光点击率)提升20%左右,同时接入的场景CVR(曝光转化率)也同步提升。

其中流量最大的是支付宝首页财富生活模块,组合了几百种样式进行匹配推荐,CTR的提升在首页大流量的加持下为业务带来很大价值。

CTR提升最大的是理财Tab蓄水版直通车里的黄金和黄金票卡片,一千多 种样式,CTR 和CVR可以提升50%左右。在这个版本里卡片在屏幕占比较大,不同元素的展示对用户点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最适合接入个性化UI的场景。

UI7

分析

有效性分析

为什么这套方案会有效提升CTR,尝试回答几个常见问题:

1.疲劳度

是不是用户对一成不变的样式有疲劳度,只要有新的样式点击率就会提高?我们在每个场景里上线个性化UI,会分几个桶进行AB效果对比,其中随机桶是对组合生成的几百个样式进行随机投放,比如这是财富生活的实验数据:UI5-2

可以看到随机投放组合出来的样式效果并不好,并没有因为样式多了就能提升,反而因为组合出来的某些质量相对差的样式影响CTR下降,这在多个场景里都有类似的的情况,可以看到CTR的提升并不是疲劳度新鲜UI带来的。

2.UI外的因素

是否是UI以外的因素影响CTR,例如不同的产品/权益内容?每个展位接入的AB实验里,产品和权益是固定不变的,个性化UI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图片/文案/样式/排版)展示同样的产品和权益在同一时间随机人群进行AB对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

3.新样式抢眼

是否有几个很吸引眼球的UI拉高了CTR,没什么人群偏好差别?很有可能因为原来的样式不抢眼,我们组合出来的某些样式加红加粗天然吸引用户注意力,实际上我们实践中因为设计规范的约束不会做太抢注意力的设计,同时我们也分析了,不同样式在随机投放和算法投放的差别,例如下图玩转理财场景里,一些样式算法推荐的人群比这个样式随机投放它的点击率提升了几十个百分点,说明不同人对这些样式有明显偏好,算法把这些样式分配给真正偏好的人,带来了点击率提升的收益。UI6

归因分析

我们看到了用户对不同UI表述展示方式有不同偏好,期望能沉淀出具体人群跟UI的偏好关系,给设计师和业务方在新场景设计中提供参考帮助。得益于UI语义标签体系,我们是可以沉淀出UI偏好和画像的。

我们探索尝试了多种方法去做归因分析,包括:

  1. 数据统计,直接统计线上不同人群在不同样式的点击率,在图表上找出点击率的差异,沉淀偏好结论。
  2. EBM可解释性模型,解释DNN模型中各特征对最终效果的贡献度,以及交叉特征观察人群特征和UI标签的关联关系。
  3. 网格分析,在表格上将多个人群特征-UI标签进行组合,列出所有组合的点击率,从中找出点击率变化规律和差异,找出偏好差异。
  4. 标准化偏好,CTR(UI特征,人群特征,对应产品)/CTR(人群特征,对应产品),衡量单个UI元素在指定人群特征里对点击率的影响程度,再进行对比找出偏好差异。
  5. 单样本方法,建模的方式分析人群特征和UI特征的贡献度。

初步可以沉淀出一些偏好洞察,例如:

  1. 理财货架场景上,收入较低者偏好产品名称,普通/高收入者偏好产品推荐语。
  2. 按钮颜色上,总体红色比蓝色更吸引,但越年轻的用户,越偏好支付宝蓝。
  3. 白领/初级投资者偏好金融元素,蓝领/高级投资者偏好品牌元素。
  4. 有信用卡者对走势图不敏感,无信用卡者更偏好走势图。
  5. 中年(40-50岁)年龄段特别偏好紧迫心理类型的标题,尤其偏好行业风口类。
  6. 理财货架中,整体上宫格样式效果远低于列表样式(宫格面积相对小),但年长者对宫格偏好不低。

归因洞察还未形成稳定分析体系,处于探索期,最终是期望探索到一种或多种分析有效通用的方法,沉淀为平台自动分析能力,能在平台沉淀 业务维度、场景维度、人群维度 的UI偏好画像。

产品化

在方案落地出效果后,我们看到这套能力是具备一定通用性,各业务可以接入获益的,于是我们致力于将它的能力产品化,沉淀多样式生成配置、通用高效的UI偏好模型等能力,让各场景可以快速接入。主要围绕接入效率和接入效果进行优化。

效率优化

个性化UI的接入成本比较高,需要设计素材,人工打标,前端/业务后台/中台对接工程链路,训练UI偏好模型,跟进实验,手工清洗数据分析。涉及流程长,对接的角色多,投入较大。在平台级大流量展位上接入这套能力,能产出很大的业务效果,这样的投入还能接受,但要覆盖更多的长尾场景,这样的接入效率性价比相对低,难以被接受,我们从几个方面建设去提升各场景的接入效率:

  1. 一站式配置平台(万花筒平台),完善样式配置、组合预览、打标、筛选审核、业务干预、样式三板斧发布、数据分析能力。
  2. 通用链路,提供从样式包召回、推荐、数据组装的通用工程链路,通过 BFF SDK 输出,普通场景只需要前端BFF接入SDK即可完成接入,减少与业务后台和中台的链路对接。
  3. 通用模型,用户特征和UI标签特征在各个场景里是通用的,也就可以训练出一个通用模型,映射用户特征和UI标签特征的偏好关系进行推荐,虽然效果相对专门训练的模型会打折扣,但适合长尾场景快速接入。
  4. 专用链路,数金多数场景与各业务平台和中台结合较紧密,我们把个性化UI能力嵌入这些平台,可以提供更好的结合业务和特定场景的一站式使用体验,提升效率,例如对接UCDP/梵高/毕加索建设banner链路、对接洛可建设微贷专有链路等。

以上几点是短期内会建设完成的能力,此外有两个正在探索中的提升接入效率的课题:

  1. 素材生成,当前接入的大多数场景需要设计师和运营一起产出多个图片和文案素材,这是接入流程中最大的成本,我们在探索素材自动生成的方案,沉淀符合设计规范的原子图片素材库,提供对不同场景尺寸和组合的处理适配能力,让图片素材可以在多个场景里复用。文案方面在中台智能文案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业务语料,自动生产的文案更符合业务调性和用户偏好。
  2. 自动化打标,当前需要手工对每个元素进行打标,当标签趋于稳定,并且打标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算法理解图片和文本,归类到指定的标签进行自动化打标,减少人工投入。

效果优化

如何对样式推荐的效果进行进一步提升,也是我们持续在探索的,算法效果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特征数据的丰富和准确,围绕数据会在这几方面进行尝试:

  1. 端智能结合,云端不直接推荐UI样式结果,而是推荐几个样式候选集,端上再进行实时重排。为什么端上重排可能会有效,端上可以根据用户的实时行为,判断用户看了还是没看(停留了、快速划过),再结合它的行为路径(点了有某个UI标签的展位、快速离开、去了很多二级页等),去综合判断是否因为疲劳度、兴趣变化等去切换其他样式,更好打中用户。
  2. 自动特征工程,训练专用的UI推荐模型时,会根据对场景的理解进行特征筛选和交叉组合处理,这里选择什么特征交叉由个人经验决定,我们借助AI中台的能力,尝试autoCross自动筛选有效的交叉特征,理论上能得到比手工交叉筛选更好的效果,同时减少特征工程的人员投入。
  3. 多模态建模,抽取图片素材/文本素材的高维特征,融合后作为UI标签的补充加入训练,丰富模型对UI的理解。
  4. UI标签演进,我们一开始构建的表现层/内容层的标签体系,几个场景使用下来有不错的效果,但还没能做到很通用地描述UI,正在尝试以描述因子/驱动因子的方式组织标签,我们会尝试不断迭代标签的描述粒度和通用性。

未来

个性化UI在金融场景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后续从1到100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除了上面说的产品化效率和效果优化,还有三个方向持续探索:

  1. 通用性,当前的标签体系、模型、工程链路都是围绕数金业务进行建设,实际上这套能力在多产品服务分发的场景都能适用,比较适合支付宝的业务形态,后续可提升通用性,在支付宝分发海量产品服务的展位上进行尝试。
  2. UI偏好画像,接入的场景足够多,标签体系足够完善,归因的方法探索出通用有效的方案后,可以沉淀用户的UI偏好画像,作为体验端的数据资产,为后续算法模型、业务设计提供价值。
  3. 能力扩展,我们围绕单展位模块的千人千面建设个性化UI能力,在这以外,跟智能展示相关的,还会有其他空间可以挖掘,例如全屏的注意力管理,用智能化的手段,避免全屏范围内 动画/红点/抢眼颜色/弹屏 不断抢占用户吸引力,以合适的方式分配用户注意力,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效果,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

总结

我们针对数金的业务特性,在对产品的个性化UI展示上提出了 元素打散组合-语义打标-算法推荐-归因分析 的方案,落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当前在将能力进行产品化沉淀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核心的 多样式生产、精准UI偏好模型、UI偏好画像 能力,让各长尾场景快速接入取得规模化的业务结果。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但核心的“不同人有不同UI偏好”已被验证,我们会沿着这个方向,联合设计、产品运营、算法、质量一起持续深耕和拓展个性化UI能力。

Baidu
sogou